住在濕地水岸第一排 無齒螳臂蟹
【記者高金次新北報導】在新北市板橋新海三期濕地的河岸及泥溝裡,仔細觀察壁面上可以看到數個小小的洞穴,這些洞穴是「無齒螳臂蟹」在水岸第一排的小小住宅區,市民朋友若想看到「橫性」霸道的螃蟹不用捨近求遠,每年約4-11月在新海三期人工濕地都能觀察到數量穩定的「無齒螳臂蟹」,也吸引不少生態愛好者前來攝影。
無齒螳臂蟹真的沒有牙齒嗎?「無齒」指的是背甲前側緣(眼睛外側緣區)沒有鋸齒狀突起而得名。在臺灣常出現在高潮線附近的河口域草澤、岸邊土堤至淡水域的田埂間,成體甲殼寬約3.5公分,雖然個頭嬌小卻較為凶猛,可以用粗壯的大螯獵食小型蟹類。
螃蟹都是用鰓呼吸,意即需要有水才能存活,無齒螳臂蟹則是隱蔽在石塊下潮濕處或挖洞躲藏,以克服水分較少的環境下引起的呼吸困難;因為其挖洞的習性,早年農業社會時常破壞田埂造成漏水,再加上會啃食稻田作物的根莖,仿若是「超級破壞狂」,因此是農夫的眼中釘,不受農家歡迎。
新北市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處長張修銘表示,想要觀察無齒螳臂蟹的生活行為,必須看好「黃道吉時」,因為牠們為了確實「保濕」,常利用晨昏或夜晚時段活動;一但有風吹草動就迅速遁入石頭下或洞中,觀賞牠們必須「只可遠觀不可褻玩」,輕輕放緩腳步靠近觀查,也可以利用望遠鏡仔細觀察水面附近的土岸洞穴處,在水岸第一排的小小「住宅區」,就有機會發現牠們的身影。此外,高灘處守護陸蟹不遺餘力,與NGO共同保護金色水岸自行車道陸蟹棲地,保護陸蟹生態。
荒野台北分會秘書林育輝表示,「金色水岸友善陸蟹生態廊道」守護行動、在新北市政府、荒野保護協會、產官學界及淡水在地居民共同合作下起跑,在金色水岸自行車道兩側,陸蟹出沒及路殺的熱點路段,設置150公尺的生態廊道,讓陸蟹藉由截水溝往來道路兩側的棲地,避免遭到路殺。
生態廊道自今(112)年5月底設置,至9月底拆除,設置期間荒野志工每個月進行至少5天的陸蟹生態調查,在生態廊道的路段,陸蟹被路殺的比例僅有4.69%(總共64隻,有3隻路殺),相較去(111)年的調查結果為25.00%(總共32隻,有8隻路殺),路殺情形明顯獲得改善。
此外,該路段發現有紅螯螳臂蟹、隆背張口蟹、漢氏東方蟹、凶狠圓軸蟹及印度刁曼蟹等物種,陸蟹多樣性豐富,其中抱卵的紅螯螳臂蟹母蟹比例高達35.94%,顯示棲地保育情形良好,陸蟹得以生生不息,未來將持續關注與守護金色水岸自行車道的陸蟹生態,作為未來健全河川生態環境之參考。
若您想更進一步了解大漢溪人工濕地的故事,歡迎洽詢位於華江橋下的大漢溪濕地生態廊道導覽中心,可提供預約導覽服務,讓大朋友、小朋友賞景遊憩之餘,更可深入了解人工濕地之多項功能,增進環境保育意識。
圖說:住在濕地水岸第一排 無齒螳臂蟹。(圖:高灘處提供)
留言
張貼留言